顶级网红时代结束了吗?加密货币品牌都在做什么?

在加密行业曾经的高峰时期,不少项目热衷于邀请拥有百万粉丝的头部KOL(Mega-Influencers)在 Twitter(现称 X)和 YouTube 等平台上造势,希望一举提高知名度。然而到了 2024~2025 年,这一策略的有效性正受到质疑。越来越多数据和案例显示:超大型网红的营销投入回报率(ROI)正在下滑,反观那些粉丝体量较小但垂直领域影响力强的微型KOL,却能带来更高的用户参与度和信任度。本篇深度文章将探讨头部KOL影响力下降的原因,并分析当下加密项目团队将营销预算转向了哪些新方向。文章将结合数据报告和真实案例(如 Arbitrum、Sui、Binance 等),解析加密营销从“大网红”转向“小而精”的趋势,以及如何通过ROI驱动的策略和内容共创来获得更好的营销效果。



顶级KOL效果日趋下降


曾经风光无限的头部KOL,如今却面临影响力“贬值”。首先,从数据上看,大网红的粉丝互动率远低于小网红。Influencer Marketing Hub 的调查指出,微型KOL(1万~10万粉丝)的平均互动率约为3.86%,而百万粉丝以上的KOL仅约1.21%。也就是说,粉丝体量虽然庞大,但真正愿意点赞、评论、点击链接的比例却很低。这反映出超大号KOL的受众往往更分散、参与度不高,单纯追求覆盖人数已无法保证营销效果


信任赤字也是头部KOL失效的关键因素。如今的数字消费者对过度包装的广告日渐警惕,更倾向于相信看起来真实接地气的推荐。据爱德曼2024年信任度报告,有6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更信任微影响者的推荐,而非影视明星等名人代言。另一项2025年调查则显示,71%的消费者更可能购买由小KOL推荐的产品,而不是大明星推荐的产品。这一转变在加密圈尤为明显:资深加密用户能够敏锐地分辨出哪些推广内容不真诚、只是“恰饭式”宣传。一些头部加密KOL因频繁推广代币炒作项目而声誉受损,导致社区对他们的信任度下降。更有甚者,不少所谓“大V”存在数据造假问题——HypeAuditor 的报告估计,加密领域Instagram网红中有超过45%存在可疑的虚假粉丝或刷量现象。当粉丝群体水分很大时,项目方花重金买曝光却收获寥寥,可想而知ROI会非常不理想。


曾经投入百万美金请大腕站台的营销模式,在2024年的现实中往往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加密项目开始意识到,仅仅追求声量已不足以转化为真正的用户增长与留存



ROI驱动:从“大”转向“精”的营销策略


面对头部KOL投入产出比的下降,越来越多加密项目开始调整 influencer 策略,将预算投入更注重ROI的渠道。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拥抱微KOL和注重数据驱动的投放。这一趋势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有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成功案例做背书。


从成本和回报角度来看,启用多位中小型KOL往往比单个大V更划算。据2025年的行业统计,顶级名人KOL发布一次内容收费动辄10万~50万美元,而许多微KOL每条内容收费仅在100~2000美元区间。对于预算有限的项目团队来说,与其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不如用同样预算对接几十个垂直领域的小KOL,覆盖更精准的细分受众。更重要的是,小KOL带来的用户质量往往更高——他们的粉丝可能只有几千到几万,但大多是深耕某一领域的忠实参与者,对项目转化为实际用户更有可能。Influencer Marketing Hub的报告显示,75.9%的网红属于粉丝不到1万人的Nano级别和Micro级别,这些“小而美”创作者由于与受众联系紧密,互动率显著高于大号品牌与这类KOL合作,每投入1块钱往往能获得更高的信任度和真实互动,从ROI角度来看更具性价比。为什么中小型KOL的ROI更高呢,点击获取深度分析报告!


事实上,采用“小KOL矩阵”而非单一大V正在成为行业新常态。一项调查发现,超过70%的品牌在与Nano级KOL合作后,认为ROI明显优于以往投放大咖网红。原因何在?除了前述的互动率高之外,小KOL往往深耕细分圈层,具备更强的领域专长和粉丝黏性。对于Web3项目而言,这意味着如果你的项目是DeFi协议,可以找擅长解读去中心化金融的小KOL;如果是NFT游戏,可以找热衷游戏和NFT的主播。相比之下,粉丝上百万的大网红虽然“什么都讲一点”,但可能缺乏深度,对专业垂直内容无法提供有说服力的背书。正如业内所言:“与其追求覆盖面,不如找到真正契合项目调性的KOL”。举个例子,加密YouTuber EllioTrades有约60万订阅者,他以深入分析著称,在圈内享有信誉;而一个随机的娱乐明星即便粉丝上百万,若不懂区块链,其背书对严肃投资者毫无意义。


更值得注意的是,加密营销正在从“曝光导向”转为“业绩导向”。过去衡量KOL效果可能只看点赞、浏览量等表面指标,而现在项目更关注实际转化:带来多少官网访问、多少钱包下载、多少交易量提升等。指出,2025年的KOL营销更像是一种绩效营销渠道——成功与否取决于产生了多少潜在客户和销售额,而不只是表面热度。因此,加密团队开始在合作中引入更严格的ROI考核:使用专属推荐链接统计每个KOL带来的注册/兑换量、设置联盟营销(Affiliate)分成或按实际效果付费等。例如,不少项目建立了KOL推广返佣体系,KOL每带来一位有效用户即可获得奖励。这种模式下,KOL不仅有动力更认真地为项目“种草”,项目方也能清楚知道钱花得值不值。提到,精心设计的联盟激励计划可以为创作者和品牌双方创造百万美元级别的回报,足见ROI驱动策略的威力。


简言之,加密品牌正在精打细算每一分营销预算,让投入直接指向用户增长和留存。头部KOL不再是预算黑洞,相反,众多“小而有效”的KOL正组成新的营销生态。他们或许单个力量有限,但汇聚起来却能在各自的细分社区为品牌源源不断地带来长尾流量和真实转化。这场从“大”到“精”的转变,不仅是成本考量,也是营销观念的升级。


内容共创:从“一锤子买卖”到长线合作


在新的营销思路下,加密项目与KOL的合作方式也发生了质的转变。过去那种“花钱买段宣传”的一次性合作模式正让位于深度参与的内容共创和长线合作。这种转变旨在追求更真实的用户触达和社区互动,而非浮于表面的曝光数字。


内容共创意味着项目方不再只是让KOL简单发条推广推文或影片,而是邀请他们一起策划、制作丰富多样的内容,把品牌故事融入其中。例如,以前可能只是让KOL发一条“XX项目上线,快来参与”的微博;现在则倾向于让KOL亲自体验产品、制作操作教程、举办AMA问答、甚至连载探讨项目价值的系列内容。营销机构总结这一趋势时指出:“与其发布单一帖子,不如鼓励创作者发布dApp使用全攻略、跨平台系列内容、或发起社区挑战和NFT赠送活动”。事实证明,连贯的叙事比孤立的喊单更能引发受众兴趣。多期内容逐步揭示项目亮点,既培养了用户粘性,又传递出更真实可信的信号——因为KOL肯投入时间持续产出内容,表明他们对项目有深入了解和认同,这比起生硬的广告要更让粉丝信服。


实际案例也印证了内容共创的威力。Arbitrum 空投就是经典一例:该以太坊二层项目在空投前夕,并没有依赖某个超级大V造势,而是联络了众多中小型KOL在 Twitter 和 YouTube 上预热宣发。这些KOL包括资深链圈分析师、加密播主等,他们分别制作了“Arbitrum生态科普”、“空投申请教程”、“项目优势解读”等内容,有条不紊地教育社区。据报道,Arbitrum 正是通过这群中腰部KOL的口碑扩散,在上线前就获得了超过百万的钱包地址参与,项目热度在空投启动时已达到顶峰。可以说,这是内容共创+矩阵传播的成功范例:KOL们不是简单替项目打广告,而是化身为项目的“民间代言人”和导师,一步步引导用户了解并参与其中,最终带来了远超预期的社区响应。


另外,长期的合作关系正在取代一次性的交易式合作。许多项目开始建立“KOL品牌大使”计划以及季度合作计划,挑选理念契合的KOL进行长线合作,让他们持续产出内容,成为项目形象的一部分。这样的好处是双向的:一方面,项目获得了稳定且可信的曝光——粉丝看到熟悉的KOL长期支持同一个项目,会认为这个项目经得起考验;另一方面,KOL也能更深入地参与项目,获取独家信息甚至产品优先体验,以创造更有深度的内容。这种“代言人”式的关系远比临时雇佣一条广告来得牢固。正如所强调的,2025年的影响者营销更成熟,成功以真实业务指标衡量,网红实际上正在变成品牌的长期合作伙伴。需要和影响者长期深度合作?不妨和我们聊聊。


内容共创还延伸到了素材再利用。项目方不再把KOL发布的内容当成一次性消耗品,而是将优质的KOL内容提炼出来,二次利用在官方渠道或付费投放中。例如,一位KOL在Twitter上分享了使用某DeFi产品获取收益的真实体验贴,反响很好,那么项目团队可能会把这条内容截图或改编,用于官方Telegram社群置顶或制作成宣传图在Facebook投放广告。实践表明,这类带有真实用户声音和UGC风格的素材往往效果优于传统广告素材。在一个护肤品牌的案例中,他们将十几位nano级网红发布的真实对比照内容用作Facebook广告,结果点击率和转化率远超专业拍摄的广告图,ROI 提升了2.4倍。加密项目同样可以效仿:把KOL测评视频剪辑精华放到官网,用KOL的教程片段做新手指引等等,让KOL内容的生命周期和触达面成倍扩大

总的来说,内容共创代表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营销理念: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喊话,而是融入社区,与用户共同讲故事。对于强调社区驱动的Web3项目而言,这样的营销显得格外契合。抛弃了一锤子买卖式的硬广,项目与KOL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纽带,让营销信息在润泽无声中深入人心。



不同平台与市场的差异化策略


在制定KOL策略时,加密营销团队也逐渐认识到:不同的平台和地区市场,需要差异化的打法。Twitter(X)与YouTube作为两大主要阵地,各自的内容生态和受众行为有明显区别;此外,美国/欧洲与亚洲市场(尤其东南亚和华语社区)在社交媒体使用和影响者文化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因地制宜、因平台制宜成为2024~2025年有效营销的必要考量。


平台维度来看Twitter (X) 是一个信息流快速迭代的平台,更适合短内容和实时互动。在X上,头部KOL发布的一条推广推文也许能瞬间触达几十万受众,但由于信息更新极快,用户稍纵即逝的浏览中,很可能一刷而过,并未深度了解项目。这使得大号在X上的转化效率并不高,有时投入昂贵的一条推文换来一些表面热度,却难以沉淀真正用户。相比之下,活跃在Twitter上的众多微KOL(例如几千到几万粉的链圈爱好者、交易员等)往往深嵌于各自的小社群,通过线程长推、互动问答等方式与粉丝紧密交流。这些垂直社区里的KOL推荐更容易引发讨论和二次传播,从而带来高质量的用户关注。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去中心化社交平台的出现(如Lens Protocol),一些Web3原生的内容创作者也在这些平台建立号召力。项目方在Twitter营销时,可以采用“矩阵+互动”的策略:即同时发动多个相关领域的微KOL协同发声,形成话题热度并相互引用讨论,以弥补单一大号覆盖面广但互动浅的不足。


相较之下,YouTube作为长内容平台,提供了讲解复杂概念和讲述项目故事的空间,非常适合加密项目进行深度内容营销(查看 YouTube加密KOL营销数据。在YouTube上,头部网红的粉丝量虽大,但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做浅尝辄止的代币介绍视频,观众未必买账——尤其2022年以来,加密圈许多大频道因为过度宣传空气项目而信誉下滑,观众更警惕套路化的推荐。所以,项目更青睐那些中小型但专业度高的加密YouTuber。他们可能只有几万订阅,却擅长把晦涩难懂的技术讲清楚,或是定期分享投资心得与实操指南。这类创作者推出的项目测评视频往往能吸引真正感兴趣的受众,观看完毕后更可能转化为用户。正如行业观察所指出:Twitter KOL适合发布快讯和“洒Alpha”,而YouTube KOL则擅长深度评测、教程解析。因此,一个明智的做法是组合运用两种平台:通过Twitter上的KOL造势吸引眼球,再用YouTube上详尽的视频内容将潜在用户转化。需要强调的是,YouTube的内容在语言和地区上要做本地化。在东南亚和南亚市场,当地语言的加密Youtuber影响力不容小觑;


华语社区(包括中国大陆及港澳台、新加坡等地以及海外华人)在加密营销上则有其独特性。首先,大陆地区由于政策严格,公开的大型加密KOL账号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多次被封禁。这导致许多知名的大陆KOL转战了Twitter等境外平台与国际社区接轨。因此,如今活跃在Twitter上的华语加密KOL实际上聚集了相当一部分大陆和海外华人受众,是项目触达华语圈投资者的重要渠道。然而,与几年前不同的是,华语KOL圈子也经历了“大洗牌”:早期那些靠喊单博眼球的KOL在熊市中逐渐失去影响,新一代KOL更加专业、注重内容质量和口碑。有观察者称这是KOL圈的“适者生存”过程,存留下来的往往是具有扎实知识背景或实战经验的人,他们以研究型内容赢得了粉丝信任。这意味着,要打动华语投资者,项目必须选择有真才实学、声誉良好的KOL合作,而非粉丝数看起来很大但名声不好的人,否则宁可不做。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的监管环境促使出现了一些KOL中介/经纪机构,将多个KOL资源打包提供服务。许多项目发现直接联系大V困难且费用高昂,于是转向这些代理合作,以更低成本对接一批中小KOL。在一份市场指南中就建议:预算有限的项目应优先考虑费用较低但垂直度高的中小KOL,他们收费通常只需几百到几千人民币一场,却能触达高度契合的目标受众。这与我们前面讨论的策略不谋而合。此外,针对华语社区,除了KOL个人影响力,行业媒体和社群渠道同样重要。很多项目喜欢先通过华语权威媒体(如深潮TechFlow、BlockBeats,ForesightNews等)的曝光来建立背书,然后再由KOL在社交平台放大讨论。这种媒体+KOL结合的手法,被证明在提高项目信任度方面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不同平台和地区有不同的玩法,但核心都是围绕用户特性进行精准沟通。无论是在X上还是在YouTube上,无论是欧美还是亚洲,加密品牌都需要抛弃“一招鲜”的思维,取而代之的是多层次、多区域、多类型KOL组合的策略。正如一句业内箴言所说:“全球成功的项目,绝不会忽视与各区域KOL和社区的连接。”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唯有根据平台算法和文化语境调整内容,才能让营销声音被正确的人听到。


总结


随着加密行业走向成熟,“流量至上”的营销时代正悄然退场,“效果为王”的新篇章已经开启。头部KOL不再是万能灵药,巨额预算砸向大网红的粗放做法正在被越来越多团队所舍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精细化、讲究投入产出比的策略:拥抱微观影响力,深耕细分圈层,通过内容共创与KPI跟踪,实现营销闭环


对于项目方来说,这意味着在制定营销计划时要有新的思维:与其把所有赌注押在几个明星KOL身上,不如将资源分散投入到多个“小而精”的KOL网络,获得更稳健和持续的回报。正如数据所证明的,小KOL带来的参与度和信任度往往远高于大V;而在用户真正关心的转化效果上,他们也更胜一筹。这并不表示头部KOL从此一无是处——在品牌知名度提升、重大活动造势上,规模大的影响者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筛选那些真正契合项目定位的大KOL,并将其作为整体策略中的一环,而非全部。


加密营销正在回归本质:用户资产而非虚荣指标。通过KOL矩阵、内容共创、区域本地化等手段,项目团队能够以更低成本触达目标用户,并有效将他们转化为社区的一员。当每一笔营销开支都与明确的ROI指标挂钩时,营销不再是烧钱赌博,而成为促进业务增长的可靠引擎。


总而言之,“mega网红的时代是否终结”并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加密品牌已经踏上了重新评估影响者预算、追求性价比的新征程。在这条道路上,胜出的将是那些懂得与用户建立真实连接、灵活运用各层级KOL并以数据驱动决策的团队。他们将引领行业营销从浮华走向务实,为Web3项目赢得更加长久的用户信任和市场价值。



常见问答 (FAQ)


Q1: 为什么说头部KOL的营销效果在下降?

A1: 首先,数据表明头部KOL的粉丝互动率偏低,大量关注者并未转化为实际参与。其次,经过近年市场教育,用户对KOL硬广信任度降低,特别是加密领域,一些大V过度宣传劣质项目导致信誉受损。


Q2: 微型KOL如何带来更高的ROI?

A2: 微型KOL(粉丝数从几千到几万)通常有更精准细分的受众和更高的参与度。他们与粉丝互动频繁、关系紧密,平均互动率可达3-4%,远超头部KOL的约1%。这意味着每触达100个人,小KOL带来的实际互动比大KOL多出数倍,转化效率更高


Q3: 我们是否应该完全停止与头部KOL合作?

A3: 不必走极端。头部KOL在品牌曝光大范围造势上依然有价值,尤其是那些声誉好、懂行业的头部KOL。如果预算充裕,可以考虑采用“大中小结合”的策略:即挑选一两位契合项目定位的顶级KOL提升声量,同时辅以众多中小KOL做口碑渗透。这样既保证覆盖面,又兼顾转化率和成本控制。


Q4: 通过ChainPeak宣发有哪些优势?A4:我们作为机构拥有批量议价能力,价格远低于项目方单独对接。长期合作还可享受定制套餐与年度折扣,节省30%以上成本。


Q5: 在不同市场应如何调整Influencer营销策略?

A5: 地域市场差异对KOL策略影响很大。对于欧美市场,可优先考虑行业影响力和内容专业度,选择在英文社区有信誉的KOL,并注重合规(披露广告关系等)。相反,在东南亚市场,应更加本地化:与当地语言的KOL合作,他们对本地用户的触达和说服力更强。例如印尼、泰国等国的用户更信任能用本国语言沟通的网红。数据表明泰国高达92%的消费者依赖网红推荐,可见当地KOL影响深远,需要投入足够资源。


Q6: 什么是内容共创?我们该如何与KOL进行内容共创?

A6: 内容共创指的是项目方和KOL共同策划并制作内容,而不是让KOL单方面发布硬性广告。共创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邀请KOL深度体验产品并分享教程或心得、联合举办直播问答或线上活动、让KOL参与官方博客/播客创作等。关键是给予KOL一定的创作自由,让内容风格既符合项目调性又保留KOL个人特色。


Q7: 微KOL策略是否意味着只关注小号?会不会错过快速做大知名度的机会?

A7: 微KOL策略并非排斥快速提升知名度,而是一种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方式。通过众多小型KOL在各自圈层的口碑传播,项目可以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声量和可信度。


Q8: 下一步我们应如何调整自身的KOL营销预算?

A8: 建议团队首先审视过去投放的ROI数据:哪类KOL带来的每用户获取成本最低、留存最好,就相应增加该部分预算;反之则削减无效投入。大趋势是将预算从单一大V转向多元组合内容运营上来,例如拿出一部分预算专门用于KOL创造内容的二次利用和放大(做成剪辑集锦、投放付费广告等),这实际上在提升ROI。可以尝试每季度进行一次KOL组合测试:不同国家、平台、粉丝量级的KOL各选几位合作,跑小规模活动,对比哪组表现最好,再在下季度加码投入。


您可能还需要这些资源: 

网站:https://chainpeak.pro/

官方推特:https://twitter.com/chainpeak

全球Kol资源群:https://t.me/globalcryptokol

全球Mod资源群:https://t.me/web3modglobal

与我们预约线上会议:https://calendly.com/chainpeak/3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