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se链再掀热潮?冷启动营销策略怎么变?
2025年初,Base链的生态数据迎来爆发式增长:据Dune Analytics数据,Base 链的日活跃地址已突破 150 万,交易量一度超越以太坊主网,TVL 总量更是在短短 3 个月内上涨了 300%。这种增长吸引了大量开发者、投资人和用户涌入,催生了 Meme、DeFi、GameFi、SocialFi 等多个赛道的新项目。
然而,机会伴随着挑战——冷启动难度也在同步上升。项目数量激增导致竞争更加激烈,生态内的注意力资源稀缺,项目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用户认知、兴趣激发和社群承接,否则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流中。
本文将通过对多个Web3项目的复盘,解析在 Base 链生态爆发背景下,如何设计一套高效的冷启动营销策略,让项目在拥挤的赛道中脱颖而出。
ChainPeak.Pro Web3营销机构-拥有10,000+ 各地区 Web3 KOL . 利用ChainPeak.Pro高效营销您的项目,立即联系。
Base 链冷启动的现状与变化
过去,在新公链上冷启动的路径相对可预测:建立一个早期用户社区,发放空投或 Beta 资格,通过几轮 KOL 带动口碑,就能让核心玩家涌入。然而,Base 链爆发后的生态完全不同。
首先是 用户画像的变化。Base 链的日活跃地址已经超过 150 万,其中约 40% 来自过去一年新进入 Web3 的用户。这类用户大多是被 Meme、空投预期或社交玩法吸引而来,他们对链上交互的兴趣高,但耐心短、内容喜好趋向轻量娱乐化。这意味着项目方不能仅用技术亮点说服用户,而要提供即时可参与的玩法与奖励。
其次是 竞争态势的变化。根据 DeFiLlama 数据,Base 链上 DApp 数量在过去一年增长了 3 倍以上,热门话题的生命周期大幅缩短,从早期的几周缩减到现在的 48-72 小时。一旦错过最佳讨论窗口,项目很难在短期内再获得自然流量。
最后是 渠道与传播节奏的变化。早期 Base 链主要依赖链内 KOL 和少数任务平台,如今链内外的传播已高度融合——X(推特)上的加密大号、Farcaster 社区、Telegram 群组、任务平台、链上活动页面,都可能成为冷启动的第一触点。项目方需要跨渠道、跨圈层的整合能力,而不只是单点发力。
Base 链时代的冷启动核心策略
借力 Base 官方与生态资源
Base 链的官方活动不仅是曝光渠道,更是信任背书。无论是 Onchain Summer 这样的全网主题活动,还是官方生态 Grant、黑客松、技术分享会,这些活动天然能吸引链上核心玩家和媒体关注。对于冷启动阶段的项目来说,能出现在官方社交媒体、生态网站或活动海报上,就等于用最低的成本换来最高的公信力。
不过,单纯报名参与并不能带来持续流量。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围绕官方活动主题,定制一个可互动、可传播的链上玩法。例如,一个 NFT 项目在 Onchain Summer 中推出“每日限时铸造”玩法,结合官方活动页面引流,将短期关注转化为日活跃用户,并在一周内完成了超过 3 万次铸造。
同时,项目还可以提前与 Base 官方建立联系,争取在官方推文、新闻稿或 AMA 中获得曝光。对于资源有限的小团队来说,这种“借力打力”的方式往往是冷启动的最佳切入口。
链内外 KOL 双线引流
在 Base 链冷启动中,KOL 是最快触达目标用户的渠道之一。但如果只用链内 KOL,项目很容易局限在已有用户圈层内,增长天花板明显;如果只找链外 KOL,则容易与 Base 社区的语境和热点脱节。最优解是双线结合。
链内 KOL 了解 Base 的社区文化、流行梗和热点节奏,能在短时间内制造链内话题、引发讨论。链外 KOL 则可以把其他公链生态的潜在用户引进来,为项目带来新的用户增量。例如,一个 Base 上的 DeFi 项目在冷启动时邀请了 5 位链内中腰部 KOL 做深度教程,同时找了 3 位以太坊和 Solana 社区的头部 KOL 制作对比测评,最终实现了双向流量导入。想知道中腰部KOL为何能够带来更多流量吗?立即下载深度分析报告。
为了提升转化率,项目方应根据 KOL 的受众特点制定差异化内容策略。链内内容可以更技术化、细节化;链外内容则注重故事性、叙事感,并降低参与门槛,让用户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跨链来 Base 试试”。
任务平台承接流量
冷启动不是一次性引爆,而是一个用户承接和沉淀的过程。即使一条推文、一次直播带来了大量新用户,如果缺乏后续的参与路径,这些用户也会很快流失。
任务平台(Galxe、Zealy、QuestN 等)正是承接流量的最佳工具。它们可以把用户的参与分为多个阶段,从关注社交媒体、加入社区,到链上交互、二创内容,每一步都能获得积分、NFT 或空投资格,从而让用户保持动力。一个 Base 游戏项目就在冷启动时设计了三阶段任务,第一阶段是关注社交媒体和领取游戏角色 NFT,第二阶段是参与试玩并提交反馈,第三阶段是链上交易和邀请好友。最终,用户留存率比没有任务引导的同类项目高出 35%。
此外,任务平台的数据追踪功能还能帮助项目分析哪一步转化最差,从而优化后续活动。例如,如果发现链上交互任务完成率低,就可以考虑降低门槛、增加教程或 KOL 演示视频。
社区驱动的内容裂变
Base 用户的内容参与度极高,尤其是 Meme、链上挑战赛和二创活动。这种用户特质为冷启动提供了天然的传播土壤。项目方如果能提供容易模仿、方便传播的素材,就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内容爆发。
比如,一个 Meme 项目在冷启动时直接提供了 50 张模板梗图,并设置“最佳二创”奖励,要求用户在 X 上发布并带话题参与。结果不到 48 小时,相关话题就产生了 5000+ 条原创和二创推文,其中超过一半来自非原始粉丝群体。
关键是,社区裂变需要明确的激励机制和低参与门槛。用户必须觉得“我发一条图很容易,而且可能获奖”,才能形成规模化参与。而项目方需要在活动结束后继续与活跃用户互动,防止短期爆发后社群快速降温。
PR 与 AMA 建立信任闭环
对于 DeFi、基础设施、跨链协议等需要用户投入资金或长时间参与的项目来说,冷启动阶段的信任建立尤其重要。PR 和 AMA 是两种成本可控、效果稳定的方式。
PR 文章(新闻稿、深度访谈、赛道分析)可以发布在 Cointelegraph、The Block、PANews 等媒体,帮助项目快速获得权威背书。与此同时,AMA 让潜在用户有机会直接向团队提问,打消疑虑、建立信任。一个 Base 上的流动性聚合平台就在上线前举办了三场针对不同市场的 AMA,并配合媒体发稿,结果 TVL 在活动周内从 50 万美元跃升到 500 万美元。「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加密项目如何选择亚洲媒体?」
值得注意的是,PR 和 AMA 的效果往往不是即时的,但它们能显著提升后续营销的转化率。冷启动期间,可以把这两种方式与 KOL 营销、任务活动结合起来,形成“认知—兴趣—参与—留存”的闭环。
Base 链冷启动常见坑与避坑指南
只追求曝光,不承接转化
很多项目冷启动时投入大量预算在单次活动上,曝光数据漂亮,但没有后续承接路径,用户在活动结束后就流失了。比如,某 NFT 项目在 Base 链上线时与 10 个 KOL 合作,获得了超过 200 万次浏览,但因没有任务链路或后续激励,活动后一周内 Discord 在线人数下降了 70%。
避坑建议:在做任何曝光活动前,先设计好承接环节,如任务平台、空投白名单、链上成就徽章,让用户在看到活动后有明确的“下一步动作”。
忽视链内用户文化差异
Base 社区的内容调性更偏向娱乐化、轻量化。如果只搬用以太坊或 Solana 社区的内容节奏,很容易“水土不服”。比如,一个技术向 DeFi 项目在 Base 链发布了非常硬核的 AMM 机制文章,结果阅读量寥寥,因为 Base 用户在冷启动阶段更期待互动玩法而非技术细节。
避坑建议:在启动前先深度观察 Base 社区的热门话题、流行梗和活动类型,调整内容语气与节奏。可以先做一两次试探性活动收集反馈,再进入大规模推广。
单一渠道发力,流量来源单薄
冷启动阶段如果只依赖某一个传播渠道(比如只用 KOL 推文),一旦该渠道算法或热度下降,项目的增长就会陷入停滞。
避坑建议:至少保证链内社群、链外社交媒体、任务平台三条流量线同时运转,并且互相导流。比如,让任务平台上的用户加入 Discord,再通过 Discord 活动引导参与链上操作。
Base 链冷启动的赛道差异化打法
Meme 项目
在 Base 链,Meme 项目是最容易制造短期爆发的品类,尤其是在链内文化活跃、用户偏好娱乐化的背景下。冷启动时,首先要抢占话题,而不是先强调代币机制。例如,可以提前通过梗图、短视频、链上小游戏制造社群热度,并让用户参与二创传播。一旦话题在社区发酵,再快速推出低门槛的链上交互玩法(如限时 Mint、交易积分赛),把社交热度导向链上参与,实现交易量的集中爆发。
DeFi 项目
Base 链的 DeFi 用户大多来自以太坊和其他 L2,他们对技术细节和安全性有较高关注度。因此,冷启动阶段要先解决“为什么我应该用你”的问题。可以通过 KOL 教程视频、可视化的收益计算器、模拟操作平台来降低学习成本。同时,通过媒体访谈、审计报告、TVL 实时数据展示来增加信任感。在收益活动设计上,避免单纯的高 APY“吸引眼球”玩法,而是强调稳定收益与风险控制,这样能吸引长线资金留存。
GameFi 项目
Base 链用户对互动类、链上游戏型活动参与热情高,但冷启动阶段如果一开始面向大众,容易出现“热闹一时、冷却迅速”的现象。更优的做法是先锁定一批核心 Web3 玩家和创作者群体,让他们深度参与游戏测试、内容创作,再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带动更大范围的传播。例如,在首测阶段邀请知名链游 KOL 和直播玩家做试玩直播,同时发布任务链路奖励 NFT 道具,既能收集优化反馈,也能积累早期口碑。
NFT 项目
NFT 在 Base 链的冷启动中,竞争重点不在技术,而在故事和社区归属感。冷启动阶段应重点讲好项目叙事,并通过限量发售、白名单预定、链上空投等方式营造稀缺感。比如,一个艺术类 NFT 项目可以先在 Base 官方活动中亮相,结合艺术家的故事背景和链上创作过程,配合限量铸造让用户产生“错过就没了”的心理,从而快速完成售罄。
成功案例拆解
案例 1:Meme 项目如何用链内裂变打爆首日交易量
一个 Meme 项目希望在 Base 链首发当日迅速进入链上交易量榜单前十,以获得更多自然流量和媒体关注。团队预算有限,无法大规模投放广告。但是Base 链上同时有多个 Meme 项目上线,竞争激烈;用户关注度被多个热点分散。
策略:
- 提前两周在 Base 社区投放“梗图任务”,让用户提前了解项目,并为正式上线做预热。
- 与 5 位 Base 中腰部 KOL 合作,发布限时梗图挑战赛,要求用户在 X 上发布原创梗图并带话题参与,奖励链上 NFT 徽章与空投积分。
- 活动当天同步上线 Galxe 三阶段任务,引导用户完成关注、Mint NFT、交易代币等操作。
成果:
上线72小时内,项目代币交易量突破 120 万美元,NFT Mint 数量超过 3 万枚,成功进入 DEXScreener 热门榜单前十。
反馈:
Base 社区用户参与度远高于预期,尤其是内容二创部分。团队后续决定将“梗图挑战”变为每周例行活动,保持社群活跃度。
案例 2:DeFi 项目如何用 KOL + 媒体组合策略建立信任
一个跨链流动性聚合协议在 Base 链部署新版本,希望在两周内吸引稳定用户存入资金,并让机构和大户建立信任。Base 链上 DeFi 项目众多,用户很容易在不同平台之间流动,留存难度高。
策略:
- 链内与 3 位 DeFi 领域的深度型 KOL 合作,发布详细的功能解析与使用教程,并附带高收益活动链接。
- 同步在 Cointelegraph 与 PANews 发布项目深度访谈,重点强调团队背景、安全审计与过往数据。
- 在 Base 官方 Discord 举办 AMA,解答用户关于安全性、收益策略的疑问。
成果:
一个月内 TVL 从 80 万美元增长到 620 万美元,留存率保持在 65% 以上,部分资金来自于跨生态用户的首次入金。
反馈:
用户普遍反馈,教程型内容和权威媒体报道让他们更有信心参与 DeFi 协议;团队也发现 AMA 对转化大户用户的效果尤为显著。
总结
Base 链的爆发为 Web3 项目的冷启动带来了新的机会,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其他公链相比,Base 社区的文化更轻量化、玩法更互动,用户对 Meme、GameFi 这类高参与度项目更容易产生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依赖单一的“造势”手段就获得长期增长。
真正高效的冷启动,应该在话题制造、链上承接、用户留存之间形成闭环,并根据赛道特点调整策略——Meme 要先占领社交话题,DeFi 要先建立信任,GameFi 要先锁定核心玩家,NFT 要先讲好故事。
无论预算大小,提前设计好链内链外联动方案、避免常见“翻车”陷阱、并持续优化内容与社群节奏,才是让项目在 Base 链爆发期真正站稳脚跟的关键。
免费下载更多营销小技巧
如何找到并合作优质加密KOL |2025年Web3全球增长策略指南 | 什么样的KOL合作方式更适合Web3项目的发展 | 如何选择真正有效的Web3 KOL
常见问题答疑(FAQ)
1. Base 链冷启动的最佳时间点是什么?
建议选择 Base 社区活跃度高、链上热点密集的时间窗口,比如官方活动期、热门项目上线期。这时用户更愿意尝试新项目,传播成本更低。
2. 没有大预算,如何在 Base 链做有效冷启动?
重点放在中腰部 KOL、任务平台和链内社群互动,成本更低、互动更真实。比如一次中型任务活动+AMA,往往比单次大额广告投放转化更好。
3. 冷启动活动结束后,如何避免用户流失?
活动后要有持续的内容更新和社区激励,例如二创比赛、每周 AMA、限时空投等,让用户有理由留下来参与。
4.与ChainPeak合作有哪些优势?
ChainPeak作为机构拥有批量议价能力,价格远低于项目方单独对接。长期合作还可享受定制套餐与年度折扣,节省30%以上成本。
您可能还需要这些资源:
官方推特:https://twitter.com/chainpeak
全球Kol资源群:https://t.me/globalcryptokol
全球Mod资源群:https://t.me/web3modglobal
与我们约定预约线上会议:https://calendly.com/chainpeak/3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