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容到社区:2025 年 Web3 全球增长策略指南

2025年上半年,Web3赛道的项目数、资金量与生态复杂度持续走高。据 Token Terminal 数据显示,前100名最具交易量的项目中,近70%采取了“多语种内容+多市场KOL”组合型推广策略,真正实现增长的项目已不再依赖单一市场或单语种传播。


与此同时,市场反馈也越来越明显:用户获取开始出现“地域分层”趋势,英文内容触达高频用户,中文/越南语内容承接互动,印地语/阿语用户则通过社群裂变产生流量爆发。对Web3项目来说,增长路径早已不是“翻译一下白皮书 + 英文Twitter发几条”,而是需要结构化的全球化内容体系、本地影响力协同、用户行为引导闭环。


本篇文章将围绕“内容、KOL、社群”三大模块,拆解一套适用于中早期项目的Web3全球化推广策略模型,帮助团队搭建真正具备多市场落地能力的增长引擎。如果你刚启动冷启动阶段,也可以参考我们此前发布的《冷启动破局秘籍:从0到TGE的增长打法》。



Web3 项目全球化推广的痛点


Web3的去中心化理念决定了用户分布天然就是全球化的。无论是L2公链、DeFi协议还是Dapp工具型应用,目标用户都横跨多语言、多文化背景。但现实中,许多项目的传播体系仍然高度集中在英文内容上,导致“非英语市场的用户听得懂,却参与不了”。


与此同时,不同地区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信任建立方式与行为转化路径差异显著。欧美用户倾向于通过媒体与分析型内容建立理性判断,中文与东南亚用户更依赖社群互动与KOL推荐,新兴市场用户则更加关注激励结构与交易便利性。


如果项目无法对这些差异做出响应,就容易陷入“有声量没转化、有社群没人留”的困境。全球化的本质,是在不同市场中构建与用户沟通、引导、留存的完整路径。



Web3项目进行全球化推广的核心指南


构建多语言内容体系


多语言内容体系是全球化增长的起点,但绝不只是“翻译”。真正有效的内容体系,首先要建立统一的信息骨架,即围绕项目愿景、机制逻辑、交互路径与代币经济模型的基础表达;在此基础上,按地区文化与语言习惯做本地表达的重构。


以同一功能为例,英文内容强调简洁明了与数据结构,适合用“交互路径图+功能说明”呈现;而中文语境中,故事线与社群语境更重要,用户更愿意阅读结合场景与叙述的解说文案。越南与土耳其等市场则更依赖KOL以视频、AMA形式输出非官方解读。


因此,一个高效的内容结构通常包括以下要素:多语种首页/文档、社交媒体内容本地化、社区公告同步机制、在地用户视角的二次创作机制(如内容赏金、KOL共创)。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对内容节奏的统一管理,确保各语区内容同步更新,维持信息一致性与品牌完整性。


本地KOL与媒体联动


KOL 是全球用户获取 Web3 项目信息的关键渠道。在全球推广中,项目方不应只追求单次曝光,而应搭建一套“基于地区、内容形式与合作目标”的合作结构。每个市场的用户获取习惯、内容接受方式和信任构建逻辑都不相同,投放策略必须适配这些差异。


在内容形式上,英语市场普遍偏好长推、研究型内容和 YouTube 视频解析;中文、越南语用户更活跃于 Telegram 群组和短图文内容,阿语、印地语用户则常通过 AMA、KOL语音空间建立连接。(我们在《如何挑选真正有效的Web3 KOL?》中详细分析了平台与地区的匹配关系)项目方可以根据不同市场的接受习惯,为每一波活动设定更贴近受众的输出方式。


在合作对象上,除了与头部 KOL 合作获取信任背书,更应重视中腰部影响力账号在垂直人群中的触达力与执行配合度,尤其在中东、土耳其等用户信任度构建较慢的地区,中小KOL组合常常能提供更高性价比。


此外,当地媒体的背书也能显著提升传播的权威性。项目方可选择各语种市场具备长期声誉的平台进行内容协同,如 Cointelegraph、链捕手、BeInCrypto Arabic 等,配合 KOL 推广形成“曝光—信任—参与”的认知闭环。不知道KOL与媒体如何联动推广,可联系专业营销机构定制专属营销方案!


社群结构与本地运营


一个高效的多语种社群网络,不仅是用户获取信息的入口,更是项目构建情感链接与留存机制的核心。项目在全球化过程中,往往面临“有流量无粘性”的问题,而原因常常在于社群结构单一,运营缺乏在地感。

社群搭建时建议以语种为单位,分别建立 Telegram 或 Discord 子群,避免多语言混杂造成沟通效率下降。同时,在不同语种社群中配置熟悉当地文化的社区管理员,有助于提升互动质量、传递项目价值,并在早期建立信任氛围。


运营内容方面,不同地区的用户偏好差异较大。部分用户更关注激励机制,适合以打卡任务、竞猜活动带动留存;另一些用户则重视“项目对话权”,更愿参与深度 AMA 和提案讨论。项目方可根据地区调性设计活动模板,实现用户行为数据沉淀与口碑传播双向推动。


除了日常运营,还可以在社区内孵化“地区意见领袖小组”,激励早期支持者主动生产内容、组织活动。这不仅能激活更广泛的自传播,还能形成更稳定的社区骨干结构,为后续推广与治理提供长期支持。


构建工具与平台体系


策略再完整,也需要被具体的工具系统支撑,才能真正落地并可持续迭代。一个结构化的全球化推广体系,离不开内容发布、KOL协作、行为追踪与数据分析等多个环节的高效协同。


任务平台是链接内容曝光与用户行为的关键桥梁。通过 Galxe、Zealy、Layer3 等支持多语言与链上行为记录的平台,项目可以统一设计任务结构,追踪来自不同语言市场的用户参与表现。


在KOL投放与反馈管理方面,使用如 ChainPeak Pro、ContentFi 等分发平台可以大幅提升筛选效率、统一投放节奏,并通过系统收集反馈与效果数据,帮助项目根据地区表现及时优化投放结构。


数据分析层面,借助 Dune、Nansen 等工具,项目可以在单一仪表盘中实时查看社群增长、任务完成率、转化路径等关键数据,有效支撑投放策略的持续迭代。


在内容合规方面,建议预设多语种合规话术模板,尤其是在涉及稳定币、流动性挖矿等敏感话题时,确保所有内容披露透明、避开法律红线,同时要求 KOL 明示合作关系,规避潜在监管风险。


一套完整的工具体系,可以帮助项目从“做了什么”进化到“做得对、做得稳”,将全球化策略真正落地并实现可持续增长。


总结


2025年的Web3增长,不再是拼谁发得快、喊得响,而是比谁更能在多个地区搭建内容共识、影响力网络与用户运营能力。全球化的本质不是“把东西翻成英文/中文”,而是建立可持续触达与转化的多市场增长体系


项目方要做的不是找一个万能KOL、也不是搞一个自动翻译Bot,而是认真规划内容结构、精挑本地合作对象、搭建社群运营机制,并利用工具形成闭环优化。这是一个长期工程,也是一个真正构建项目长期品牌价值与社区力量的关键路径。


常见问题答疑


Q1:我们现在还是MVP阶段,是否适合开始全球化推广?

A:可以。建议先聚焦2–3个语言市场,建立小规模的“内容+KOL+社群”的实验结构,一边做产品测试一边形成本地认知。比起上线后再推广,提早启动有助于积累早期共识。


Q2:内容是否每种语言都需要单独制作?翻译是否可行?

A:建议结构上统一,表达方式本地化。翻译是入门,但真正有用的是“在地表达”,即由熟悉本地语境的人重新讲述你想传递的价值。


Q3:KOL合作费用会不会太高?怎么控制预算?

A:可以采用“按地区分级+内容分层”策略。用中腰部KOL构建基础覆盖,再用少量头部资源做关键节点冲刺。同时设定行为类KPI(如注册量、任务完成)避免无效曝光。


Q4:合规怎么处理?会不会在不同地区踩坑?

A:建议准备多语言的内容免责声明结构,避免使用“保本”“高收益”等词汇。与KOL合作时也需确保其披露合作关系。对新市场如印度、中东等,建议先做观察再部署。


Q5. 通过ChainPeak宣发有哪些优势?

我们作为机构拥有批量议价能力,价格远低于项目方单独对接。长期合作还可享受定制套餐与年度折扣,节省30%以上成本。



您可能还需要这些资源:

网站:https://chainpeak.pro/

官方推特:https://twitter.com/chainpeak

全球Kol资源群:https://t.me/globalcryptokol

全球Mod资源群:https://t.me/web3modglobal

预约线上会议:https://calendly.com/chainpeak/30min